您好,欢迎来到张家口市残疾人联合会! 无障碍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新闻要闻 > 文章详情

河北省张家口市 加大残疾人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残疾人兜底保障水平

发表时间: 2019-12-11 16:12:13 【 字体:

张家口市残联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目标,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从织密扎牢残疾人社会救助兜底安全网,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加强衔接,力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见效,对残疾人接受社会救助、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福利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些优惠扶助政策措施,在残疾人特殊扶助和专项制度安排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2019年,为全市13.8万持证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障保险、80971名残疾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其中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64160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0217人)、64160名残疾人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6-59周岁重度残疾人57100名享受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60262名重度残疾人实施医疗保险补贴、4636名残疾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2106户残疾人申请到保障性住房、139户残疾人申请到租赁补贴、已为3521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中心城区城市低保残疾人家庭和特困人员实行水价优惠政策、城乡残疾人低保户、城乡分散供养残疾人特困人员给予取暖救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我市共有持证残疾人13.8万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残疾人事业发展,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张家口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每年将为残疾人办实事纳入到为民办实事的议事日程,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按照普惠与特惠、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性制度安排相结合的方针,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每年安排元旦、春节对困难残疾人的走访慰问活动,拿出40万不等的资金解决残疾人的困难,确保一家一户过上安乐祥和的节日;每年的爱耳日、助残日、爱眼日、聋人节、国际残疾人日都要集中安排对残疾人的救助活动,诸如轮椅捐赠、发放盲杖、救助金等,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给予了相应的扶助。

二、部门合力攻坚织密织牢残疾人社会救助兜底安全网

在加快推进残疾人扶贫解困进程中,我会从源头介入、主动参与,积极构建残疾人社会化救助兜底安全网工作格局。在出台各类惠民政策时,把残疾人纳入重点保障对象。

()认真做好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积极协调民政、扶贫部门,做好建档立卡和低保残疾人数据动态更新管理工作,建立数据对比分析、动态管理机制;将64160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靠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经本人或者其供养人申请可以单独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7200元(600//人)提高到7920元(660//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4000元提高到4440元。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重度残疾人,给予分类施保。

(二)确保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实现重度残疾人应保尽保,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16-59周岁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57100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代缴养老保险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

三)健全残疾人医疗救助体系协调人社、财政、卫计委等部门,聚力残疾人健康扶贫,落实贫困残疾人医疗保险补贴政策,为符合条件的60262名重度残疾人实施医疗保险补贴;201711日起,张家口市持证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全额资助。从202011日起,缴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50元。其中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特困供养重度残疾人分别由扶贫、民政部门全额资助,并享受基本医疗、大病救助、民政救助和医疗保险等“四重医疗保障”;非建档立卡非特困供养的残疾人由残联全额资助。即重度残疾人分别由扶贫、民政、残联各部门核对名单后,统一申请财政部门资金,直接完成缴费,避免重度残疾人参保出现“先缴后退”现象。

(四)优先保障城乡残疾人基本住房。协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把贫困残疾人家庭纳入危房改造四类重点保障对象,对城镇残疾人申请保障性住房实施残疾证加分政策;截止10月初,已有2106户残疾人申请到保障性住房;对符合相应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可优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已有139户残疾人申请到租赁补贴;认真落实《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评分标准》,同等条件下残疾人可根据残疾等级给予5-35不等的加分政策,在全省仅我市有这项惠残政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目前已为3521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

三、强化政策供给,建立完善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

(一)建立完善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协调民政部门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提高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自2016年实施全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以来,残联部门认真做好残疾人证核发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残疾人需求和基本情况,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实现应补尽补、应退则退的动态管理,资金发放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示。全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66元,重度残疾人护理发放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60元,在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到10月底,享受两项补贴人数80971人(生活补贴64160人、护理补贴50217人),发放资金6160万元。

(二)切实做好改善特困残疾人供养条件工作将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残疾人按规定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年9360元提高到10800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集中供养每人每年56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5200元统一提高到6000元;并根据残疾人身心特点和意愿,提供适宜的基本康复和照料服务。目前,全市共有4636名残疾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

(三)妥善做好残疾人低保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一是对中心城区(桥东、桥西、经开)城市残疾低保户和城市残疾特困人员用水实行价格优惠政策,每户每月4立方米以内每立方米2.3元收费;超过4立方米的部分每立方米3.15元收费。二是对城乡残疾低保户、城乡分散供养残疾特困人员和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越冬取暖救助。城市残疾低保户,取暖救助全覆盖,每户标准500元;农村残疾低保户,取暖救助覆盖面30%,每户标准500元;城乡分散供养残疾特困人员,取暖救助全覆盖,每户标准650元;集中供养机构,市管区每所补助20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10万元,区财政补助10万元。

四、强化帮扶措施,建立完善的返贫致贫防范机制

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障保险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做好贫困残疾人兜底保障工作,助力全市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20193月,我市通过招标,以政府购买形式投入150万元为全市13万(动态数据,现已增加到13.8万)持证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障保险,保障内容为:意外伤害住院补贴;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赔偿;残疾人住院医疗费补贴,残疾类别等级提高、类别增加补贴;残疾人家庭意外财产损失赔偿、农村贫困残疾人自有住房修缮补贴,残疾人因疾病住院自费部分超过1万元的部分进行补贴。截止10月底8个月以来,报案127起,已经结案理赔的95起,赔偿金额为67.1万元,切实减轻了残疾人的负担。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把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强了全市广大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由于补助经费有限,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两项补贴未提标扩面、残疾人就业难等,都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是社会主动助残未成风尚。中国人组织观念强,家庭观念重,受传统观念“家国结构”的影响较深。当他们遇到残疾伤害时,只能上靠政府,下靠自己,社会上许多人对他们关爱不够,甚至歧视。企业主动捐助残疾人情况较少,个人捐助现象更少。

二是树立新“残疾人”观念把残疾人作为能够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劳动者来对待,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能够持久地工作一阵子、平等地而不是作为“三等公民”、充分地而不是一星半点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和谐,最终与健康人相融合。加强宣传,倡导爱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在较大范围上形成对残疾人全新的认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中来。

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增强就业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他们残疾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对残疾人职业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就业条件。